• 健康智慧生活圈

    2025-09-17健康智慧生活圈線上直播國際及台灣疫情監視/健康科學新知
    專題: 精準健康微生物群 (III)

    全球公共衛生持續動盪,剛果民主共和國於9月中爆發第16波伊波拉疫情,累積81例確診、28人死亡,其中4名為醫護,突顯前線人員的高風險。WHO 已啟動防治措施,包括環狀接種疫苗、病例隔離追蹤、單株抗體治療與安全葬禮。霍亂疫情則在非洲與中東惡化,2024年病例數較前一年上升5%,死亡人數激增50%,2025年截至7月僅剛果即通報逾3.8萬例、951人死亡;蘇丹更累計逾10萬病例、2,500人死亡,顯現霍亂 + 人道危機「疊加效應」。孟加拉登革熱疫情因極端氣候與都市化持續升溫,醫療資源面臨沉重壓力。另一方面,印度喀拉拉邦「腦食蟲」感染與美國「接吻蟲」傳播事件,也為全球人畜共通疾病敲響警鐘。近期印度與孟加拉爆發 立百(尼帕)病毒,致死率高達 40–75%,南韓已列為「第一級法定傳染病」。該病毒以果蝠為宿主,可跨物種傳播,1998-1999 年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疫情主要與豬隻有關,2001 年後孟加拉與印度幾乎每年爆發人畜共通疫情,2014 年菲律賓則與馬隻相關。台灣雖尚未出現病例,但已將立百病毒列為最高等級法定傳染病,並加強監測防範。同時,類流感與腸病毒門急診人數顯著上升,顯示隨著開學季到來,校園與社區防疫壓力同步升高。

    在健康科學新知部分,WHO 更新《基本藥物清單》,將 GLP-1 受體促效劑與雙重受體促效劑納入糖尿病合併心腎疾病與肥胖治療,同時將 Pembrolizumab 等免疫治療藥物擴展至更多癌種,反映精準醫療的進展。最新研究也揭示腸道菌代謝物 ImP 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聯,顯示其可能成為心血管疾病預防新標的;單細胞轉錄體分析則幫助解碼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分工與基因變異。CAR-T 療法在血癌治療中展現長期緩解潛力,但製造成本與副作用仍待突破。此外,人口學研究指出,全球平均壽命雖延長,但增長速度顯著放緩。

    本週專題持續聚焦 「精準健康微生物群」。腸道微生物被視為人體「隱形的代謝器官」,其代謝物如短鏈脂肪酸 (SCFAs)、TMAO 與膽汁酸,能影響腦、心、肝、腸等全身代謝與免疫。飲食、藥物、益生菌與運動等因素都會改變菌相。隨著多組學與人工智慧的結合,科學家能同時分析臨床數據與菌群特徵,用於疾病預測、病人分層、生物標記發掘,並提出個人化治療與營養建議。

    首先,多組學 × AI/ML 腸道微生物應用。透過整合臨床數據與宏基因體、代謝體等資訊,人工智慧能同時進行疾病預測、病人分層與生物標記發掘,進一步提供個人化治療與營養建議,推動腸道菌研究邁向精準醫療。
    再者,數位腸道雙胞胎(Digital Gut Twin)。這是一種虛擬腸道模型,能模擬飲食、菌群與免疫反應的連鎖效應。例如,癌症患者若補充膳食纖維,是否能提升益菌比例與免疫檢查點治療反應,皆可透過模型預測,為臨床決策與個人化介入提供新依據。

    時間:2025年09月17日(三)9:00am

    直播連結: https://youtu.be/LXjp4c9DXYQ?si=9v9bifo73sskFQtq

    點我:新聞稿

    簡報檔

  • Section image

    張維容、林庭瑀、任小萱、葉彥伯、嚴明芳、陳秀熙

  • 合作夥伴

    Section image

    IACCS Network

    Section image

    台灣篩檢學會

    Section image

    乳癌防治基金會

    Section image

    台灣牙科健康照護協會

  • 連絡我們

    Don't be afraid to reach out. You + us = awesome.